苏元老

苏元老(约1078-1124年),字子廷,号九峰,北宋眉州眉山县(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)人,苏轼族孙。从小失去双亲,勤于钻研学问。崇宁五年(1106),考中丙戌科蔡嶷榜进士,先任广都(今成都双流)主簿,后来又历任汉州(四川广汉)教授、西京国子博士、彭州(今成都彭州市)通判、秘书正字、将作少监、比部考功员外郎、成都路转运副使、军器监、司农少卿、卫尉少卿、太常少卿等。

苏元老自幼好学,富有学问和才能。苏轼遭贬谪远居海南,很欣赏苏元老,经常同他有书信往来。黄庭坚见苏元老,也赞赏说:“这是苏家优秀的人才啊。”苏元老外柔内刚,不轻易与人交往。当时,宦官梁师成得宠专权,被人看作是“隐相”,他自称是苏东坡外子,附庸风雅,并以此招揽四方名士,经常把书画卷轴放在外面的房间,邀约宾客来观赏以示炫耀。因为苏元老很有名气,梁师成就想见他并请他为自己写文章,苏元老拒而不答,因而得罪梁师成。一些趋炎附势者上奏说:苏元老是苏轼从孙,并且写下很多元祐党人邪说,所写文章和所说的话都在模仿苏轼苏辙,不适宜在朝廷中任职。苏元老因此被罢免实职,任提点明道宫。他自我安慰说:“古代的颜回因沾名人的光而名声大显,我今天因为家世受到牵连,也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啊!”不久后去世,年仅47岁。苏元老著有《九峰集》(40卷),已散失。有诗4首收入《宋诗纪事》,文7篇收入《宋代蜀文辑存》,《新刊国朝三百家名贤文粹》中存有《苏元老文粹》。《宋史》有传。

《宋史》卷三百三十九?列传第九十八?苏元老传

元老字子廷。幼孤力学,长于《春秋》,善属文。轼谪居海上,数以书往来。轼喜其为学有功,辙亦爱奖之。黄庭坚见而奇之,曰:“此苏氏之秀也。”举进士,调广都簿,历汉州教授、西京国子博士、通判彭州。

政和(1111-1118年十月)间,宰相喜开边西南,帅臣多啖(用饵或好像用饵勾引,引诱)诱近界诸族使纳土,分置郡县以为功,致茂州(辖境相当今四川北川、汶川及茂汶羌族自治县等地)蛮叛,帅司遽下令招降。元老叹曰:“威不足以服,则恩不足以怀。”乃移书成都帅周焘曰:“此蛮跳梁山谷间,伺间窃发。彼之所长,我之所短,惟施、黔两州兵可与为敌。若檄数千人,使倍道往赴,贤于官军十万也。其次以为夔、陕兵大集,先以夔兵诱其前,陕兵从其后,不十日,贼必破。彼降而我受焉,则威怀之道得。今不讨贼,既招而还,必复叛,不免重用兵矣。”焘得书,即召与计事。元老又策:“茂有两道,正道自湿山趋长平,绝岭而上,其路险以高;间道自青崖关趋刁溪,循江而行,其路夷以径。当使正兵阵湿山,而阴出奇兵捣刁溪,与石泉(茂州下属石泉县)并力合攻,贼腹背受敌,擒之必矣。”焘皆不能用,竟得罪。后帅至,如元老策,蛮势蹙,乃降。

周焘:周敦颐次子,1110年为成都府路转运副使,政和元年(1111),权发遣庐州。七年,知成都府,事见《宋史》卷四二七《周敦颐传》。

 除国子博士,历秘书正字、将作少监、比部考功员外郎,寻除成都路转运副使,为军器监,司农、卫尉、太常少卿。

 比部考功员外郎:比部是古代官署名,三国魏始设﹐为尚书的一个办事机关,后几代因之,隋﹑唐﹑宋属刑部。考功,官名,掌官吏考课之事。员外郎,官名,员外为定员外增置之意,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。考功员外郎与考功郎中共掌文武百官功过的考查,只是考功郎中掌判京官考,员外郎则掌判外官考。

 元老外和内劲,不妄与人交。梁师成方用事,自言为轼外子,因缘欲见之,且求其文,拒不答。言者遂论元老苏轼从孙,且为元祐邪说,其学术议论,颇仿轼、辙,不宜在中朝。罢为提点明道宫(今河南鹿邑县)。元老叹曰:“昔颜子附骥尾而名显,吾今以家世坐累,荣矣。”未几卒,年四十七。有诗文行于时。

 梁师成自言为轼外子:梁师成是北宋末年著名宦官,为“六贼”之一,籍贯不详,他自称是苏轼之子。据说,苏东坡一生姬妾众多,风流韵事层出不穷,但由于平生坎坷,多次被贬,每当被贬时,他都习惯将身边的姬妾送人,有两妾已经身怀有孕,他也照送不误。所以后来北宋末年的梁师成以及翰林学士孙觌,都自称是苏东坡送人之妾所生的苏轼之子,就连苏东坡的儿子苏过,对此都不予否认,而且与梁、孙亲密无间。据说梁师成顾及兄弟情谊,甚至对家中帐房说:“凡小苏学士用钱,一万贯以下,不必告我,照付就是。” 据《宋史?梁师成传》记载:“梁师成实不能文,而高自标榜,自言苏轼出子。是时,天下禁诵(苏)轼文,其尺牍在人间者皆毁去,师成诉于帝曰:‘先臣何罪?’自是,(苏)轼之文乃稍出。”由此可见,梁师成自称是苏轼之子而欲与苏元老结交也并非全是虚言。 

附《宋史?苏元老传》译文

苏元老字子廷。幼年丧父努力学习,长于《春秋》之学,善于写文章。苏轼贬官海边,多次有书信往来。苏轼喜欢他的学问有功力,苏辙也爱护勉励他。黄庭坚见了他很赏识,说:“这是苏氏的俊秀。”中进士,调任广都主簿,历任汉州教授、西京国子博士、通判彭州。

政和年间,宰相喜欢开拓西南边界,帅臣多利诱近界各族人交出土地,分置州县作为功劳,以致茂州蛮叛乱,安抚司马上下令招降。苏元老叹息说:“威力不足以服人,施恩也就不能使人感激。”于是写信给成都帅臣周焘说:“蛮人在山谷中逞强,窥测时机发动祸乱。他们的所长,是我们所短,惟有施、黔两州的兵可以和他们对敌。如果发檄文调几千人,赶来与敌人作战,胜于官兵十万。其次从夔州、陕州调大军会合,先用夔州兵引诱于前,陕州兵接着攻其后,不到十天,敌人必被攻破。他们投降而我们接受,那畏威怀德都有了。现在不征讨贼人,既招降而来,一定又背叛,不免重新用兵。”周焘得信,立即召他来商量。苏元老又建议:“茂州有两条路,正路从湿山到长平,越过山岭而上,那里道路险高;旁路从青崖关向刁溪,沿江而行,这里路平坦又近。应使正面军队在湿山,而暗中派奇兵攻下刁溪,和石泉并力合攻,贼人腹背受敌,一定可以捉到他们。”周焘都不能用,最终获罪。后帅臣到来,照苏元老计策,蛮人势穷力竭,就投降了。

任国子博士,历任秘书正字、将作少监、比部考功员外郎,不久任成都路转运副使,任军器监,司农、卫尉、太常少卿。

苏元老外表和顺内心刚强,不随便和人交往。梁师成当权,自称是苏轼外妇所生,想以此和他相见,而且求他的文章,苏元老拒不答覆。谏官于是论奏苏元老是苏轼堂孙,而且主张元祐党人的邪说,他的学术和议论,仿效苏轼苏辙,不适宜在朝廷任官。罢官为提点明道宫。苏元老叹息说:“从前颜渊附孔子骥尾而声名显著,我现在因家族受连累,这很荣耀。”不久去世,享年四十七岁。有诗文流传于当时。